2)第286章 远东的冬天_回到清朝做盐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就是一个几十上百人的小农场,大一些的有几百人,再大一些的就是在原来屯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小镇。

  富饶的黑龙江将这些居住地连接了起来。滋养了两岸富饶的土地,供人们耕种。

  江中丰富了鱼类资源给两岸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来源。

  便捷的水上交通让人们能够互通有无。卖出自己的产出,购买到必须的生活用品。

  在三江口地区正在开辟一个新的大型农场,这里是江水交汇形成的冲剂平原。

  土地肥的流油,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,听了农业调查员的汇报,董书恒用一句话来形容那个地方——棒打狍子瓢舀鱼。

  这句话成了移民局向下面宣传的标语。多少百姓因为这句话带来的想象,举家搬到了那里。

  沿着乌苏里往南,淮海军建立了伯力、毕歆、尼满几座小城镇。这些都是以前少数民族的聚居地。

  现在淮海军要对这里开展正式的统治,就必须要吸收融合这些当地的百姓。

  其中尼满在乌苏里江的最上游。这里距离海参崴已经很近。

  远东省正规划从这里修建一条道路连接海参崴。

  这样海参崴与黑龙江中游距离就拉近了很多。

  海参崴是一座不冻港,冬天的时候物资也运进来。

  通过陆路运输加上冰面上的雪橇,这些物资就可以在黑龙江封冻的情况下,运到黑龙江流域。

  当然这种运输方式比水运成本高,但是可以作为冬季的一种应急补充方式。

  在远东省,随着一批批移民的进驻。庙街的各种配套设施都建立了起来。

  学校、医院、邮局、银行、政府机关的建立,让庙街成了远东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中心。

  这里的生活也渐渐走上了正轨。

  田常是林场的一名普通职工。他算是庙街的老居民了。因为他在庙街已经度过了一个冬天。

  还记得去年的秋天,被农场选派到庙街。

  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庙街是一个什么地方。

  只知道那里是淮海军在最北面新开发的地方。

  作为淮海农场的一名职工,田常必须要服从农场的安排。

  自从田常带着三个孩子还有妻子被淮海军的农场收留之后,他们就开始吃淮海军的饭。

  吃人家的饭,帮人家办事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

  哪里还容得自己挑地方?

  反正田常出去了,农场也会给自己的老婆小孩一口饭吃的。

  而且那次被选派出去的人会拿一年的双倍工资。

  财帛动人心。

  他在船上呆了有将近十天,对于从来没出过海的田常来说是一件很遭罪的事情。

  不过庄家汉子吃得了这样的苦。

  到了地方之后,感觉还好,因为那个时候刚刚入秋,气温刚刚好。

  田常一下船就见到了一座小镇,全部都是木质的房子。

  这里是一个美丽的港湾,田常听队长说这里是黑龙江的江口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