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六百二十章 利弊_苏厨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百姓从市易务贷出,先交一笔手续费,卖完之后还要交两分利息,那他的年利润,起码得在三成以上。

  要是差价巨大的商品还好,要是普通小商品,能有这么高的利润吗?那老百姓卖完东西还完贷款之后,不是亏本吗?

  如果发生这种现象,市易务怎么解决?其一只能是压低进价,这不是违背了保护进京商人的初衷吗?其二就是提高卖价,这不是让汴京小老百姓消费者吃亏吗?

  如果朝廷的目的是保护商业抑制兼并促进流通,其实非常简单。

  如果目的是打破大商人垄断不让外地商人吃亏,方法也不是只有官府替代一途。

  让行会执事制度化,多元化,引入中小层商贾加入其中,分配户数定额,逢大事集体表决,过三分之二通过,让行会不是兼并之家的一言堂,再加上官府监督,不就搞定了?

  入京商人的货物,实行公开竞标,打破准入门槛,任何人都可以参与,价格交给市场,不就搞定了?

  至于无本的小户,没有偿还能力的那些,那属于扶持对象,不是生产对象。

  要扶持,就别收利息,将他们排除于官员绩效之外,不要让煎迫他们的实施人,从大商贾变成官员,那样会为祸更烈!

  永远记住那句话,贷款是有风险的,要靠贷款盈利,首先就得防范风险。

  想吃利息,先得提防损失本金!

  不是要逼迫人家典房当屋,而是把事情做在前面,做在起点,压根不让这种事情发生!

  商贾和农人一样,本钱就是他们的地,收益就是种出的粮食,商税就是他们对国家的贡献。

  政府应该做的,是培养出更多有地可种,有水可浇,有粮可存的人,才说得到让他们做贡献上来。

  否则只能导致百姓难以立业,逃散抛荒,对商业来说,就是从事商务的人口减少,市井萧条,流通不畅,进而工坊凋敝,物价昂贵,初衷和结果,会南辕北辙!

  随便说说目前这法存在的问题:

  其一,有的商品季节差价不大,“物价增减,难以定期,而一州、一县价所增减,相去亦必不甚远,则货或积而难售”,行户赊贷之后,一年内赚不到三成,就有赔钱之虞。怎么解决?

  其二,官府是以一个放贷者的身份介入商品流通,然而市易息钱和市例钱有固定比率,所以市易官吏为扩大政绩,就必须依靠“罚息”。

  随着罚息的增加,市易法,会不会沦为盘剥百姓的的高利贷?

  其三,罚息必将导致商户亏欠市易本息越来越多,无法收回,导致贷款民户破产,导致赊请法难以为继,怎么解决?

  其四,市易务权力过重,市易务从事商品批零的收入不归国家财政,而由市易务官吏支配。

  这其实是让市易务官吏捷足先登,动用市易务本钱,从外地客商那里“贱买”物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